一條移動平均線的觀念與應用
學習技術分析時,要先了解K線圖的意義,因為K線圖示技術分析賴以運用的基本工具,所以要先了解 K線圖是怎麼畫出來的。
如何畫出K線圖
K線圖相傳是由日本的米市開始使用,爾後逐漸在股市流行,目前東亞一帶的股市多數採用 K線作為紀錄股價變動的工具。
任何一支股票,在某一特定日期內的交易價格,通常會有一個波動的區間,其成交價格通常不只一個。在這許多價格當中,具有特定意義的有四個,分別是開盤價 ( 當日第一筆成交價 )、最高價( 當日最高成交價 )、 最低價( 當日交易最低價 ) ,以及收盤價( 當日最後一筆成交價 ) ,習慣上我們分別以「 開高低收 」這四個字來代表。
在每日收盤,知道開高低收的數字後,就可據以畫出當日的K線了。
以下例子,就是說明如何將每日的分時走勢圖,畫成一個日K線的過程。
在圖2-1中,方框內的圖形式某日的分時走勢圖,找出其中的開盤價( A點 )、收盤價( B 點 ) ,可以畫出圖形右邊的實線部份。如果收盤價高於開盤價,就是陽線,實體部份空白或塗上紅色;反之若收盤價低於開盤,就是陰線,將實體部份塗黑。接下來找出盤中最高價( C點 ) ,由實體線上緣部分畫出至最高價為止,稱為上影線;再找出盤中最低價( D點 ) ,由實體線的下緣部分劃至最低價位置,稱為下影線。
記住以上的劃K線步驟,以此類推,就可以畫出所以型態的K線。
市價與成本
了解K線圖如何畫出之後,接下來將進入主題,接下來進主題,談論如何明瞭K線圖所代表的意義,以及如何將之應用在股價預測上。
以圖2-2裕隆汽車的股價圖為例,由這個圖可幫助正確解讀K線圖的意義。為了簡化起見,在 K線圖上,只看每天的收盤價,而不論開盤、最高與最低價,亦即假定每天的價格只有一個——就是收盤價。
以下可以讓讀者了解價格的真正意義。裕隆在86年4月 7日的收盤價是64元。這64元代表什麼意義呢?對於股票的買方與賣方,這個數字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。對買方而言,代表他的買進成本;對賣方而言,代表他的賣出市價 (巿場價格)。也就是當日買進裕隆股票的投資人,每一股所花的成本是64元;而當日想賣出裕隆股票的人,每一股可以賣得64元。所以在 4/7 這一天的時候, 64 這個數字既是買方的成本, 也是賣方的巿價。
以此類推,我們也可以了解,每一天的收盤價都包含同樣包含這兩種意義,對買方而言是成本,對賣方而言是市價。假設4/8日裕隆收盤價是66元,同樣 66元亦代表成本與市價。
所以,我們已經明白每天的收盤價都是成本與市價,接下來要加入時間因素,探討如下問題:4月8日的時候,前一天的收盤價 64元的意義為何?它是成本嗎?顯然還是,它是市價嗎?當然已經不是。只要是完成買進動作之後的價格,成本的性質一定永遠存在。然而,市價卻是每天(甚至是時時刻刻)在改變。如昨天每股只能賣到64元,今天卻可以買到更高價的66元時,你顯然不會只賣 64元。因此,對任何特定的一天而言,當天的收盤價既是成本,也是市價。然而這一特定日之前任何一天的收盤價,都只剩下成本的觀念,而不再存在著市價的意義了。
如將某一特定日之前的收盤價都只含成本的觀念,加以引申推導的話,對K線圖的分析會有極深遠的影響。
從圖2-2中,可之4月7日裕隆的收盤價是64元,4月7日以前任何一天的收盤價均只剩成本觀念,因此可據以算出某一段期間的平均成本,例如圖中虛線右邊有 10個營業天,將這10個收盤價相加,公式如下:
Pi:代表虛線右邊第i個收盤價,4月7日收盤價為P10。
P1+P2+……+P9+P10
這個數字算出來後就是圖左上方的54.46元,即代表4/7當天的裕隆10天平均成本,也就是4/7(含)前 10天裕隆股票的平均買進成本,對這10天內的特定投資人而言,當然有人的成本低於54.46元,也有人高於這個數字,但10天內的「平均」買進成本為54.46元。將這個數字畫在K 線圖上,就是圖中的A點。
假如又過了一天,4/8的收盤價為66元,我們要算4/8的10天平均成本,就將上述公式中的第一個盤價去掉,加上一個新的收盤價 P11,公式如下:
P2+……+P9+P10 +P11
像這樣仍然維持連續10天成本相加,在算其平均值,可以得到一個新的10天平均成本,將之畫在圖上,即為圖中的 B點。以此類推,即可得到每日的10天平均成本。
上述公式中,去掉最前面的收盤價,再加上一個新的收盤價,這個動作稱為「移動」。將圖中的A、B 點連接起來,以此類推,就可以得到圖中的「10日移動平均成本線」,這條線所在的位置,即代表各該特定日期時,裕隆股票當時的10天平均成本。
「移動平均成本線」是最完整的概念與稱呼,但是在股市中一般將之稱為「移動平均線」(英文稱為Moving Average,簡寫為MA) ,甚至更簡化為「平均線」(均線 )。這種簡潔的稱呼,反而讓一般投資人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「成本」意義,而使得本書以下所述的推論過程變得完全不可能,也因此使得傳統技術分析的領域無法再深入。
了解平均成本線的計算方式及其意義後,我們當然也會明白,除了10天平均線之外,30天、72天乃至不同天期的移動平均線都可用同樣的方式算出。例如 30天平均線就是將最近30天的收盤價累加,再除以30,以此類推,可以算出任何我們想要的不同天期的移動平均線。不同天期的平均線組合在K線圖的分析上絕對有其必要,它可以使我們知道短、中、長期的投資人目前的平均成本價位。
作者個人習慣看10、30、72、144以及288天期這5條平均線組合,做為研判行情的根據。一般我們以 30天平均線為月線(也有人用24天平均線) ,代表一個月的平均成本;而以72天平均線為季線;144天平均線為半年線;以 288天平均線為年線,各自代表其不同的成本。例如圖2-2中的不同平均線即代表不同天期的平均成本。
例如4月7日的K線市價為64元, 10天平均成本為54.46元,30天平均成本為45.63元等;而在C點所示的營業日,市價為C點,10天平均成本為 D點,30天均成本為E點等。
在K線圖上,如果K線在平均線上方,即代表市價高於成本,也就是投資人有所獲利。反之,若K線在均線下方,即代表市價低於成本,也就是投資人有所虧損。
葛蘭碧移動平均線八大法則
此八大法則由葛蘭碧提出,至今已廣為國內證卷界使用。我們都知道學習技術分析的目的,就是要正確掌握股票進出的「時點」,而平均線八大法則就是利用K線與某一條平均線,兩者所構成的相互位置關係,歸納出八種不同的買賣進出訊號,由於簡單易懂,因此廣受歡迎。
圖2-3即為移動頻均線八大法則的圖示,其中波動幅度較大的實體線是K線,而走勢平緩的虛線即為平均線。
由於現在要介紹的是基本理論,因此不必執著於釋多少天期的均線,它可以是季線、半年線或是年線,也可以適任何天期較長的均線。
由圖2-3可看出K線與MA所呈現的買賣訊號共有八種,所以稱為移動平均線八大法則。圖中 1-4為買進訊號,5-8為賣出訊號。
買進訊號
編號1的第一個買點,一般都以下面的術語說明:「K線從平均線下方往上突破」,為編號1 的買進訊號。這種說明方式,只是把圖形用話講一遍而已,對我們了解八大法則的本質毫無幫助,為了知其所以然,必須要有不同解釋方法。
為了明瞭何以交叉點1是買進訊號,先看1之前的A點與B點,由前一節的說明,可知A 點在K線上,所以是市價,B點在MA上,所以是成本,此時A小於B,所以市價低於成本,可知 A B是虧損。在1之後A是市價B是成本,市價高於成本,所已AB是獲利。
所以交叉點1之前,投資人處於虧損狀態,1之後投資人轉而處於獲利狀態,因此 1是投資人由虧轉盈的「轉捩點」。我們都知道,當投資人投資虧損之後,他對再買股票可是極端保守謹慎的,相反地,買股票賺了錢之後,膽子也會跟著大起來。
因此,若以這樣的說明:「1代表投資人由虧轉盈的轉捩點」,事不是要比傳統的說明:「K線從平均線下方往上突破」,要來得更明確、合理?
編號2跟3的買點,基本上沒有太大差異,這兩種買進訊號都發生在相同的股市條件下,都是在MA持續處於上升狀態,亦即平均成本線不斷墊高的情況下。
當股價因漲幅過大而回檔後,如果這時平均線仍處於上升狀態,股價(即K線)通常是跌到均線就會停止,如 2之處。如果股價跌時較急,則有可能瞬間跌破至均線支撐,如3之處,但很快即反彈至均線上,因此3的情況稱為「假突破」。
何以跌到2或3即止跌,而形成一個新的買點?那是因為MA 仍處於上升狀態,表示平均成本仍持續上升,整個市場仍處於多頭的氣氛中。佌時市價既然已經止跌回眾人的平均成本,則套牢的人也就不想再賣了,然而高檔已經獲利了結的人,則趁機進場撿便宜貨,因此形成了新的買進訊號。
編號4的買點,與2、3 是完全不同的狀況,此時平均線以呈現往下走的狀態,代表平均成本日漸降低,空頭市場已然來臨。這時K線早已跌到MA以下,投資人已處於虧損狀態。此時如果跌幅夠大,如編號4之處,則套牢的人賣出意願降低,以獲利者進場搶反彈,而形成一個買進訊號。
賣出訊號
現在來談談賣出訊號。編號5至8的四個賣出訊號,剛好與 1至4是完全對應的相反情況。如1與5對應,2與6 對應,3與7對應,4與8對應。如果以完全了解1 至4的意義之後,則5至6也就很容易理解了。
編號5的賣出訊號,我們不要人云亦云說成:「K線從平均線的上方往下跌破」,而應該解釋成:「投資人由盈轉虧的轉捩點」,既然由賺變賠當然是攸該要賣出了。
編號6與7的買點,都發生在MA持續下降的狀態下,也就是平均成本不斷降低之際。
當股價因跌幅過大而反彈後,如果平均線仍然處於下降狀態,K線通常會反彈到均線就停止,如6之處。如果漲勢較急,亦有可能瞬間突破均線壓力,如 7之處。但很快即跌破到均線以下,因此7的情況稱為「假突破」。
何以反彈到6或7即停止上漲,而形成一個信的賣點呢?那是因為MA 仍然處於下降狀態,平均成本仍然持續下降,整個市場仍處於空頭氣氛。此時市價既然已經漲回眾人的平均成本,則可趁機解套,因此由4到6的反彈階段,通常稱為「解套行情」。
編號8的賣點,與6、7 也是完全不相同的狀況,此時MA仍在上升狀態中,表示仍在平均成本上升的多頭市場。此時K線在MA之上,投資人處於獲利狀態。此時如果漲幅夠大,如8之處,則大幅獲利的投資人獲利了結的意願大為提高,因而形成了賣出訊號。
歸納買賣時機
以上為平均線八大法則的八種買賣時機說明,其實還可以歸納出更簡單兩種狀況:
一、1235 67,這六種買賣訊號與前六種買賣時機非常明確,「當K線碰到MA時」就是買賣訊號,亦即K=MA或K- MA=0時,就是該買進或賣出了
二、4與8,這兩種買賣訊號與前六種明顯不同,前六種是K =MA,但4與8是K線離均線越遠越好,即K-MA≠0 ,就是MAX∣K-MA∣,取K線與MA距離的極大值。
在上述六種情況下,K線與MA有否接觸,從K線圖上可一目了然,不會有任何疑義。但是 4與8的情況下,到底要如才能知道,是否已經漲夠或跌夠了
,也就是K與MA距離已到極大。就好比在圖4之前的Y點,你怎麼會知道是否已跌夠了,或是在8 之前的N點,你也不會知道是否已經漲夠了。
因此,很明顯的八大法則中的4與8兩個買賣訊號上有不足之處,需要有其他的技術分析觀念來補足。以下就是作者提出用以補充八大法則不足之處的觀念。
乖離率
由於平均線八大法則中的買賣觀念,都是兩兩對應的,依此對編號4與8的兩種狀況,只要了解一種,另一種自然也就明白了。以下就是以 8的狀況來說明,如何補充八大法則中的不足之處。
圖2-4就是圖2-3的8部分。我們知道圖中的 MN部分,就是代表投資人每一股可以賺到的數字。假如這時我問你,MN代表10元,表示你每一股已經賺了10元,此時要不要賣掉股票,以便獲利了結?這時你要如何回答呢?一股已經賺10元,好像應該賣了,但如果在漲上去豈不可惜,真不知該怎麼決定才好。
其實你若有警覺的話,就會發現這個問題無法回答,因為我給你的條件不足,我告訴你一股賺了10元,但沒有告訴你成本是多少。因此可能的答案會有以下幾種:
一、 假定M點的成本為100元,N點的市價為110 元,則你的獲利率是(100-100)/100=10%
二、 假定成本是1,000元,市價是1,010元,那麼獲利率是(1,010- 1,000)/1,000=1%
三、 假定M點成本是10元,而N點市價是20 元,那麼報酬率為(20-10)/10=100%
由此可知,雖然每股都是賺10元,但因股價成本不一樣,所以算出來的酬酬率也就不一樣。各位已經再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-報酬率 。
我們剛才所用的公式為: